联系方式 |
微信公众号:上海高复
|
复读信息
|
|||||||||||
|
|
复读文章
|
||||||||||
|
|
|
2024年上海高考,将迎来“大卷”之年——最密集的高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 2024年将是最密集的高考 从2024届开始,所有加三门科目将统一到高三下半学期。等级考试可能在高考前一个月的周末开考,这也意味着考生必须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六次重量级考试! 尤其是这一届的高三学生,进入高中,遇到了高考改革、等级考试、一模、二模、春考等,整整一年都会在考试和备考中度过。 真的做到了:高一不忙,高二不忙,高三很忙! 对于考生来说,难度大,压力大,但还是可以提前知道,需要注意的是:“高考英语”。 02. 高考英语价值大幅提升 高考改革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9月份迎来了高考英语形式的变化。2025年春季考试开始,听力考试和听力考试结合在一起。 合并后,最大的影响是你可以提前拿到试卷,看听力试题。你可以提前准备好听力内容。现在更需要你的是现场发挥,对能力的要求更严格。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春季英语成绩优秀的考生不仅能减轻三年级下半学期的压力,而且能为其建立巨大的自信,这种自信能量可能作用于等级考试和高考现场状态和最终结果,可以看出英语考试的价值将进一步大大提高! 03. 物化双选时代正式开启 2021年,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和上海市教育考试院《2024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选拔科目要求》宣布,自2024年以来,大部分以高考理工农医为主的专业将物理必选或以往的“物/化”改为物化双选。 《上海市2024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选修科目要求》共有2129个专业,其中9895个专业不限,9124个专业需要物化双选,1131个物理单选。小三门选修课有20种组合,每种组合可以申请的专业包括不限选修课、单科要求、两两要求和三门要求。 因此,对于2024年的学生来说,单选物理的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那些想学习科技和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是物理和化学的双重选择,否则他们就不能申请考试。这一政策调整是国家希望让考生在进入科技和农业医学专业前有更坚实的科学基础。 然而,等级考试的评分制度注定了相当一部分头部学生会在激烈的物化竞争中失去一些原本可以在出生地双选中获得的分数。 04. 高考人数将越来越多 至于2024年上海高考报名的具体数据,我们可以等考试院以后再公布。在这里,我们可以先看看近年来的一些数据,做一个大致的参考。 2019年上海高考生升入高中时,当年高中招生人数为54236人; 2020年上海高考生升入高中时,高中招生人数为59721人; 2021年上海高考生升入高中时,高中招生人数为60462人; 以上是近三届毕业生当年的高中招生人数,与最终踏上高考考场的人数非常接近。此外,今年出国留学的人气远高于前三年,但再高,也只是一小部分,不会影响大数据的比例。 因此,对于高中生,尤其是复读生,提前计划好自己未来想要什么,想从事什么职业,这样在选择科目时就不会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可见,家长提前为孩子做好规划尤为重要。
|
|||
| 发表时间:11/3/2023 点击:147 | 返回 | ||
|
10月28日,河北雄安新区举办“百所高校雄安行”活动,旨在搭建校地企融通创新交流合作新平台,加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交流合作,携手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河北省人民政府、雄安新区领导分别致辞。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深圳大学等高校负责同志作主旨发言。 为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搭建高校与雄安新区企事业单位合作桥梁,引导毕业生投身雄安新区发展建设,会上,雄安新区与150所高校签订共建引才工作站合作意向书,23个校企、校地产学研项目集中签约。作为双方共建的招才引智服务平台,负责宣传推介雄安人才和就业创业政策,雄安新区引才工作站帮助高校学生深入了解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互通人才供求信息,扩大雄安新区优秀企事业单位影响力,协助雄安新区组织校园招聘等人才交流对接活动;引导、鼓励优秀毕业生到雄安新区就业创业。 活动现场,河北省人社厅与雄安新区管委会共同发布了2023年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包含雄安新区613家用人单位、3163个岗位、19552条人才需求信息。2023年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主要包括《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雄安新区传统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雄安新区公共服务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和《雄安新区急需紧缺境外人才目录》等。 目录显示,2023年服务业、公共管理、教育、卫生和科技行业人才需求较为集中,商务服务类、行政管理类、房产建筑类、储备管理类、教育培训科研类岗位人才急需紧缺程度较高,要求人才具有医学类、计算机类、经济学类、机电类和管理学类专业的比例较大。 雄安新区有关负责人发布了基于数字孪生园区全生命周期智慧化场景需求等23个创新应用场景需求。同时,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实习基地等20家雄安大学生实习基地揭牌。 来自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河北省人民政府、雄安新区以及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深圳大学等单位近700人参加此次活动。 据介绍,与雄安新区签署共建工作站的150所高校包括: ★ 部分高校校长书记寄语 ★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顾涛:将与各兄弟高校并肩携手,共同谱写雄安新篇章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性工作,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应当不断增强战略定力,推进新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北大将积极服务于雄安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践行大学的时代重任,从五个方面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一是以科技强产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城市发展与科技创新共生共融,北大聚焦前沿领域,把解决产业一线的堵点、卡点、短点难题作为科研公关导向,为新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研发服务,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 二是以医疗惠民生,以新医科建设为牵引,着力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核心科技,支持新区构建现代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新区人民和周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以文化筑底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挖掘燕赵大地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产出更多优秀文化作品、学术精品,让雄安这座未来之城展现厚重的历史底色,赓续绵延的历史底脉。 四是以人才固元气,北大将深入探索人才合作新模式,输入更多优秀学子到雄安新区实习和就业,组织专家学者到新区,讲学深入开展区校干部交流的培训工作,助力新区打造引才磁场新高地。 五是以开放立格局,积极开拓国际交流合作新范式,以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引全球创新要素,为新区发展汇集国际智慧,面向世界讲好雄安故事。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北京大学将与各兄弟高校并肩携手,服务雄安发展,投入千秋伟业,共同谱写雄安新篇章。 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龙腾: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雄安篇章作出北理工贡献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最大交汇点,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服务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中责无旁贷、重任在肩。 北京理工大学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雄安新区的战略部署,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谋划,立足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雄安新区特色定位,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雄安新区深度融合。 学校将充分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落地建设空天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交叉学科,联合入驻行业领军企业及院校,全面深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多领域合作,打造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国家安全与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基地,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能力,携手构筑新时代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大智力和人才支撑,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雄安篇章作出北理工贡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友宏:用教育发展推进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高校入驻雄安是一项光荣任务,是用教育发展推进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力实践。 作为首批向雄安新区疏解的四所高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幸能够亲身参与到建设雄安新区这一国家大事中。 我们四所高校联合发起成立了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明确了在推动四校校园物理空间共建,教育科研资源共享,公共服务设施共用,学科建设方向共融等“四共”的重点合作内容。 未来我们也将继续瞄准与世界科技前沿、雄安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契合点,创新教学科研管理等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联盟在设施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协调的纽带作用,着力建设高校改革的示范区,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让创新型人才在雄安培育好,在雄安留得住,在雄安发展好。 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以“创新”为笔描绘“未来之城” 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新地标。雄安新区将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 雄安新区作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以创新为发展基因和文化底色,正积极发挥体制创新优势,吸引和汇聚一切创新要素资源,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努力形成人心向往、要素汇聚、合力共建、共谋发展的生动局面。雄安新区这幅以“创新”为笔描绘“未来之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雄安新区是新时代创新创业的一片热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圳大学将积极参与雄安的建设与发展,与雄安新区深化合作共识、共享发展机遇,广泛开展各领域务实交流合作,携手打造共同繁荣的强劲引擎,合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现代化战略落地落实,为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为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现代化的、智慧型的中国顶级创新发展新生态城市贡献深圳大学的力量。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运用纤维材料 赋能雄安创新之城建设 ·1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接受采访时表示,雄安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推出系列措施。 目前,纤维材料在新区的发展趋势就是要聚焦“四个化”,即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智能化。具体分两方面:第一,面向航空航天领域,开发具有耐高温、耐辐射、高强度等优异性能的高端纤维材料。第二,面向雄安新区传统产业,利用东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优势,实现新区传统纺织材料升级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化发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