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微信公众号:上海高复
|
复读信息
|
|||||||||||
|
|
复读文章
|
||||||||||
|
|
|
2023年多地官宣大学学费上涨,上海高校涨幅超30%!
|
|||
| 发表时间:6/16/2023 点击:165 | 返回 | ||
|
上海费用浮动情况:
上海市各高校,计划从2023年秋季学年开始,将原本公办高校本科专业平均学费5420元/生/学年上涨至7215元/生/学年。上调幅度高达33%,导致新生学费每学年平均增加1795元支出。 费用变化原因: 原因之一被认为是与财政拨款减少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在2023年度预算中称,要按照“过紧日子的有关要求,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
高校学费上涨的逻辑是什么?
大学学费调涨,在我国并不多见。公开资料显示,1996年国家出台政策,要求教育收费标准保持多年稳定。因此我国大学学费直到该政策于2013年到期后,才开始逐步上涨。关于此次上涨原因,目前业内存在各种说法。但总体而言,高校的学费调整宗旨,还是围绕高校办学成本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协调做文章。
中国公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按照财政部、教育部2022年6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的披露,我国的高校收入按顺序优先级罗列,分为: (1)财政补助收入,包括财政教育拨款、财政科研拨款、财政其他收入; (2)事业收入,包括教育事业收入(学费、考试费等)、科研事业收入; (3)上级补助收入; (4)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5)经营收入,即在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等; (6)其它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非本级财政补助收入等。 涉及到各收入权重,2015年,在一份由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全国高校当年总收入为9364亿元人民币。其中,财政拨款占62.4%,学杂费占32.2%。可以看到,这两项收入就占到了高校收入的9成左右。 财政减,势必其它方面就得做加法。 总的来说,政府拨款仍是公办高校最主要的经费来源之一,而此外学生学费、科研经费和校企合作也占有一席之地。
但一方面,目前的形式大家应该也很清楚,各地政府债台高筑,仅靠地方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并不现实。地方财政拨款顶不住,只能通过涨学费来填补空缺,官方文件把调整大学学费叫做“健全成本分担机制”。
另一方面,中国公办高校的生均培养成本在近年有所上升。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9年,全国所有高校的平均生均成本为17,397元,其中公立高校的平均生均成本为15,772元,私立高校的平均生均成本则为25,312元。而相较于2018年,2019年公立高校的平均生均成本增长了7.3%。
|
|||
|
|||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