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高考成绩公布后,不少学生已经收到了心仪学校抛来的橄榄枝。今天,小编采访到了交大附中的崔智清和复旦附中的徐伊芃,回顾高中三年的学习经历,她们有哪些收获和经验呢?一起来看!
崔智清:自学能力让我受益终生
来自交大附中高三(8)班崔智清已经收到了北京大学抛来的橄榄枝。
一天前,她坐在沙发上边看美食节目边查了高考成绩——总分631分,语文130分,数学149分,英语142分——“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考得特别好,应该能去我的理想学府了,其它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有点淡淡的开心,但也没有很激动。”崔智清说。
高考结束后,崔智清立刻就报了一个街舞班,买了一台相机在家自学摄影和后期。除了培养兴趣爱好,这两周她同时还陆续读了六七本书,有人文社科类的,也有科技类,还有一些小说。
崔智清的这份淡定源于她对自己人生目标的笃定。高二暑假,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北大研学项目,第一次了解到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并从此被北京大学浓厚的人文底蕴和自由的通识教育理念所吸引。“北京大学从来都是我床头的白月光。”崔智清说。
.png)
参加北大研学项目(左二为崔智清)
“在我的认知里,一个十八到二十二岁的青年人尚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不应该被太过于专业化与精细化的知识所局限,他们仍应对自然、对世界、对人性怀抱着赤子般的好奇。”崔智清在自己的推荐信中这样写道。
她希望,未来四年的时光,在专业学习之外,自己可以花一点时间穿梭在各个教学楼之间,去旁听心理学系的课程,了解人心理的成长过程;去旁听文学系的课程,涵养一份温厚的人文情怀;去旁听社会学系的课程,对社会时事多一份敏锐的洞察。“我相信所有这些多元而异质的知识终会将我滋养成一个丰厚而深刻的人。”崔智清说。
崔智清在高中三年里培养起的“学习自主性”是她这份淡然和笃定的底气。回顾三年的高中生活,在崔智清看来,“总体来说是心理和智力的双重成长,于我而言,高三最大的要义在于学会如何去独自面对压力,处理压力,并且在压力下蓬勃地生长。”
疫情肆虐让这一届的高三学子有了一段特殊的封闭时光,缺少和同龄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崔智清也开始有了一段特殊的“内求诸己”的独特历程,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定位和认识。
善于反思,勤于总结,有着自己的学习节奏,在网课期间,她的学习并没有受到外界太多的干扰。
“只要我有学习的自主性,在哪里学习都一样。”在崔智清看来,学习不仅仅是一段知识的积累,更是厚植情怀、锤炼品格、考验意志的过程。
崔智清在高中曾获上海市物理竞赛二等奖,她印象最深的是在高一升高二的寒暑假自学物理竞赛。当时她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啃完了四五本板砖似的物理书,加深了自己对物理的认识,极大提升了她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想这正和交大附中‘自主探索,相互激发’的理念相吻合。一时一地的知识可能会随着光阴流逝而黯淡,但‘自学’等底层能力却会让我受益终生。”崔智清说。
这次物理竞赛的经历,也让她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更深厚的兴趣。“能够探索自然界背后的根本奥秘,加上物理竞赛之后,我积累了更为健全的物理知识体系,小三门选择的时候也非常明确要选物理。”崔智清说。
崔智清在数学和英语学习上也都很有心得。“对于我们这些非天才选手而言,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做错题本,错题本可以使刷题的效益翻倍。”
很多人把做错题本的整理过程,简单机械地分成抄题、空一段、写过程。而崔智清在整理的过程中,会把每道题看似冗长的步骤拆分成更小的版块,理清每个版块背后对应的更本质的数学原理或思维。在她看来,只有把它们都理解了,把背后的原理吃透,编织成一个知识网,才能“一通百通”。
而英语学习要尽量多接触原版读物。听力学习可以借助B站上的无字幕TED演讲练习。作文则需要多背单词,积累好词、好句、好表达。这些看似简单的做法背后,则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需要学习自主性的驱使。
崔智清是幸运儿,她就读于交大附中英才班,高中三年她不仅没有被书山题海压倒,更是在良师益友们的引导下,激发出了更强的学习内驱力。
好的教育不在传授,而在于鼓励与唤醒。在交大附中英才班,崔智清遇到了她的良师益友,她所在的高三(8)班班主任是上海市化学特级、正高级教师李可锋,副班主任是曹益诚老师。
等级考前,李可峰老师鼓励同学们:“考试不是血搏的战场,也不是被动接受挑选的无奈,而是主动展示自己才华的机遇,是你摘取果实的幸福时刻。”这样的理念让崔智清有效地稳定了等级考的考试心情。她笑称:“我考完等级考后就已经进入了平静的养老状态,高考前一天也就是最后过了过总结的答题思路与数学知识网,为了安稳入睡,8点钟上床看了半本《孤独六讲》,顺利地滑入梦乡。”
化学曾经是崔智清的弱项,也一度使班主任兼化学老师李可锋很是揪心。李老师多次和她讨论学习方法,使得崔智清从化学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化学的发现式、研究式学习,成绩也稳步上升,坚持之后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当然,崔智清的这份淡定更是离不开家庭氛围的引导。崔智清的父母是金融行业从业者,他们都很尊重她的独立空间,不会特别介入与干涉她的学习与生活,而是把所有的选择权都交还给她,允许她去试错、去经历挫折、去拼搏成长。
徐伊芃:在阅读中收获成长的理科学霸
看着网页上跳转出来的分数,复旦附中的学生徐伊芃激动又开心。分数比预估的要高,最让她惊喜的是语文成绩比之前两次全市模拟考试成绩都要好。
不过,在采访中很快就能发现这一切都有迹可循。电话另一端,这位来自复旦附中的理科学霸“小姑娘”,文文静静的,说话还有些腼腆,但却自带一股乐于钻研、不服输的劲头。

起初,徐伊芃发现自己比较擅长理科学习,对理科有着浓厚的兴趣。面对一道难解的题目,很多学生几次尝试后就会放弃,而徐伊芃却非常享受钻研难题的过程。“我比较倾向于先以自己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摸索、尝试。也许这样会花很长的时间,但我非常享受这样一种沉浸式的思考体验。”徐伊芃说。
课后,有时候她会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难题,在徐伊芃看来,在讨论中,大家不同的解题思路相互碰撞,可以开阔视野,看到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这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推理过程也让她很是着迷。
慢慢地,在数学老师的循序渐进地引导下,她逐渐发现了学科的魅力。复旦附中提供的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也激发了她对数学的热爱。她选修了与数学相关的课程,比如《康托的对角线法》《数学概论》等,进一步加深了她对数学的理解。
不仅数学成绩优异,徐伊芃的语文和英语成绩也十分优秀。谈及语文和英语的学习,徐伊芃介绍说,语文和英语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积累的过程,广泛阅读是很重要的一环,决不能不能急功近利,更要关注生活,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深刻的理解。
“我特别喜欢苏轼的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句诗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徐伊芃说,“这句诗是说,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被遗忘,就像是飞鸿在雪泥里留下的爪印,终会随着雪的融化而化去。这种人类终将被遗忘的宿命和罗曼·罗兰所说的‘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去热爱着生活’十分一致。教给了我一种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学会用淡然的心态去拥抱生活。”

在过去的高中三年里,两遇线上学习。徐伊芃都能很快调整好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高一的时候第一次,确实有些手忙脚乱,但是在老师帮助下,很快就调整好了学习状态。高三由于已经经历过一次,有了比较好的心理准备,加上老师们精心设置的线上课程,学习也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
现在,徐伊芃已经收到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抛来的橄榄枝,能够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徐伊芃感到非常开心。在专业选择上,徐伊芃的父母并没有过多干涉,他们坚持自己一贯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选择,以孩子的兴趣为主。
“我的妈妈时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顺其自然’。在学业方面她并没有过多地要求我。她是我后方非常坚强的一个后盾。所以我也一直在充满爱的氛围里成长学习,可以自由地学习、探索我所感兴趣的领域。”徐伊芃说。
作为一名非竞赛生,她还分享了两个学习秘诀。“首先是要把握好课内的知识,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课后及时的巩固,及时整理错题。其次是要平衡好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高中生活丰富多彩起来。”
|